苏州大学刘庄教授:肿瘤微环境多重调控与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新策略-碳酸钙基纳米载体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TME)会严格阻碍包括化疗在内的多种癌症治疗手段的疗效,是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实体瘤内致密的细胞外基质和较高的组织间液压阻碍了药物在肿瘤内的扩散,进而限制了化疗等的治疗效果;此外,免疫抑制性是肿瘤微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现为肿瘤内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耗竭,丧失对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因此,通过利用具有独特功能的生物材料来克服肿瘤微环境对肿瘤治疗疗效的制约,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以成为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CaCO₃-Assistant Preparation of pH-Responsive Immune-Modulating Nanoparticles for Augmented Chemo-Immunotherapy
Yujie Zhu, Zhijuan Yang, Ziliang Dong, Yimou Gong, Yu Hao, Longlong Tian, Xianzhu Yang, Zhuang Liu*, Liangzhu Feng*
Nano-Micro Letters (2021)13: 2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549-4
本文亮点
1. 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有效负载亲水型、输水型小分子药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碳酸钙基纳米载体构建方法。
2. 利用碳酸钙的微酸响应性分解性质,实现了药物分子在肿瘤内的响应性释放与深部递送。
3. 开发了一种能有效调节酸性肿瘤微环境的策略,并实现了有效的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
内容简介
图文导读
I DNCaNPs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通过碳酸钙辅助的双微乳法制备DOX和aNLG919共装载纳米颗粒DNCaNPs的制备流程如图1a所示。通过图1b、c透射电镜结构所示,制备得到的DNCaNPs纳米颗粒与无碳酸钙组分配方DNNPs相比,DNCaNPs内部有衬度明显较高的碳酸钙颗粒证明了碳酸钙的成功负载。并且由DLS图1d可知制备得到的DNCaNPs有较为均匀的粒径分布。负载DOX及aNLG919后紫外吸收的变化也表明药物的成功负载(图1e, f)。并且由于碳酸钙的存在,为DNCaNPs提供了优异的酸响应药物释放能力。如图1g,h所示,与无碳酸钙组分配方DNNPs相比,在酸性环境中DNCaNPs能够更快更有效的释放出负载药物DOX。而aNLG919由于负载在疏水的PLGA层中,释放速率较慢,能够实现长效免疫调节功能(图1i, j)。图4. (a) Balb/c小鼠CT26皮下模型治疗流程简图;(b)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曲线;(c)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小鼠生存率(肿瘤体积到达1000 mm³视作死亡);(d)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肿瘤组织H&E及TUNEL染色切片;(e) 分别经过DNCaNPs和DNNPs治疗后,小鼠肿瘤内pH变化;经过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f) 肿瘤组织中CRT及(g) HMGB1免疫荧光染色切片;经过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h) 瘤周淋巴结内树突细胞(DCs)成熟;(i) 肿瘤浸润T细胞;(j) 肿瘤杀伤CD3⁺CD8⁺ T细胞;(k) CD4⁺Foxp3⁺ Treg细胞及(l) CD8⁺ T细胞/Treg比例;(m) 肿瘤组织内IFN-γ含量。V DNCaNPs的原位4T1模型治疗效果研究由于在CT26皮下模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尝试在更具挑战的原位4T1模型上验证DNCaNPs的治疗效果,实施方案如图5a所示。荷瘤7天后,开始治疗,以开始治疗为第0天,分别在第0,3,6天 静脉注射治疗药物。通过静脉注射3次给药之后,DNCaNPs组与其他对照组相比,同样拥有最好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图5b),同时有效延长了小鼠生存时间(图5c)。治疗之后的肿瘤H&E和TUNEL染色切片也表明DNCaNPs具有最好的肿瘤杀伤效果(图5d)。实验结果与CT26模型类似,说明DNCaNPs在原位4T1肿瘤模型中同样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证明DNCaNPs所提供的肿瘤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是一种广泛有效的治疗策略。
图5. (a) Balb/c小鼠原位4T1模型治疗流程简图;(b)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曲线;(c)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小鼠生存率(肿瘤体积到达1000 mm³视作死亡);(d) DNCaNPs及其对照实验组治疗后肿瘤组织H&E及TUNEL染色切片。
作者简介
刘庄
本文通讯作者
苏州大学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生物材料与肿瘤纳米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围绕肿瘤诊疗中的若干挑战性问题,发展了一系列新型纳米探针用于体外生物检测与活体分子影像,并探索了多种基于纳米技术和生物材料的肿瘤光学治疗、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新策略。
▍主要研究成果
共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论文总引用超过55,000次,SCI H-index=125。2014年起连续入围Elsevier出版社发布的“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材料科学类);2015年起连续入选美国美国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化学、材料)。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Email: zliu@suda.edu.cn
▍个人主页
nano.suda.edu.cn/lz/lzls/list.htm冯良珠
本文通讯作者
苏州大学 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功能化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肿瘤微环境调节与新型肿瘤治疗等。
▍主要研究成果
迄今在Chem, J. Am. Chem. Soc., ACS Nano, Nano Lett., Adv. Funct. Mater., Coord. Chem. Rev., Biomaterials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文章的总他引11000余次,SCIH-index为51;2019年入选美国美国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获国自然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等的资助。目前,担任NatureCommunications, ACS Nano, Nano Letters,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多个生物材料类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Email: lzfeng@suda.edu.cn
▍个人主页
nano.suda.edu.cn/lz/flzls/list.htm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编辑部
关于我们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在Springer免费获取全文